这个诗会中,诗的词和字在主导画面和演员的表情,书写在控制和统治画面! 发布时间:2009-04-06 09:58 分类名称:默认分类 昨日深夜,在电视上看到原来放经济新闻的时段里放了清明诗会,一开始,我非常警惕,因为这是中产阶级抒情,最让我不放心,也最容易得罪我,BBC按时会出这样的节目,每次我总是很恶作剧的心态,像戏弄一个假正经女人那样地投入它。但这一次,则让我心里很复杂。 昨天的节目里,地点是放在苏州,拍摄者将苏州景色拍成了水墨画,太湖是很重要的角色。那些正从我们电影学院和新闻学院视觉学院出来的孩子们,终于用出了他们学到的那些神秘机器里的功能,拍得不错,或者说制作得不错。我是在这里才看到了这样的文本里的写作之新意。我也看到了年青一代演员们的身体的活力,他们的用自己的身体来说的能力,他们的边演边写作的能力。老演员里,丛珊是较不让我讨厌的,神情不行了,我想认同于岁月和时代凝聚在她身上的那种醇厚,但做不到。老演员本来就应该是有这样的功能:收聚时代的ethos,让我们见到其神情映现,而感到抚慰。童自荣不行,音色都令我讨厌了,在他身上我只看到了一个失败的人生。拍摄影者处理演员身体的能力,我认为这个节目里是最亮的一点。 总之,诗朗颂是典型的中产阶级抒情,只是很狭窄的一个时代情愫的表达渠道,但演员都爱将它神秘化和神话化。需要什么样的新意来拯救它,这是个大话题。由于电视的介入,这个形式的根本问题更可以摊开来探讨一下了。 电视里的这个诗会中,诗的词和字在主导画面和演员的表情,书写在控制和统治画面!所以我说这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式抒情:它爱将书写当第一能指,用书写来统治画面和场景;无产阶级只能是更依赖于画面,画面里的叙述,这是任让那种神话的自述和那种社会道德-政治意识形态在那里说,因为他们是只能被说,被代表,因而也只能被再现。诗朗诵 给小资产阶级一种错觉,让他们以为这是他们的领颂一种高雅和终极的叙述,而使他们忘了,这也只是一种叙述而已,是逃避了与别的叙述的斗争后,才有这种田园般风光的。这种看似形而上学式的抒情,也是他们辗转施加社会权力主导的一种手段,从这一点上说,这种表达其实是有点反动的,它的无救,在于它不可能同时替别的阶级来表达出我们共同体的共同感性场域。 巴尔特说,当我们不是让意识形态到我们的文本里来说,而是让我们自己的身体来说,那么,我们的写作就先锋了。他的结论是,在我们资产阶级时代,作品不可能先锋,作家不可能先锋,只有理论是先锋的,因为只有它将我们的写作对象放到最清晰和最近前的位置。而诗歌表达,相比之下则是离散的:它表达那个“除此之外”,这之外,还有更多。在文革和文革稍后,诗是我们填写装一种被政治意识形态压抑的那些叙述的渠道,不让说之后果是,很多种本来应该分流的叙述被挤压到一个渠道里了,那时的诗里收留了很多是如今泛滥于流行歌曲里的东西。那么,我们当代的诗会里到底盛装着一些什么样的原被我们压抑的东西?或者说,它将我们的关怀散扯到了哪里?

这个社会叫那些没有经济手段来消费产品的人去消费图像!

发布时间:2009-02-17 21:15
分类名称:默认分类

在我们的社会,大众文化将各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混到了一起。这个社会叫那些没有经济手段来消费产品的人去消费图像!人们看了图像就忘记了那个象征结构。

巴尔特说,我特别不喜欢西方的一点是,它制造出许多的符号,但同时却也拒绝它,我们总是不肯将符号仅仅当作符号(III,678)。资产阶级苦心经营出一种普遍主义意识形态,用上帝、用自然、用科学,这样的意识形态与为笼罩到符号上去的面具和伪装。文化批评是应该去揭开这些面具的伪装。它必须布莱希特般激烈、粗暴但也甜甜地、色迷迷地。

社会中充满这样的诡计:明明是被戴上面具的符号组成,却被说成是、弄得很“自然”,主导阶级总是这样来欺骗没有文化的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