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兴华138 知识分子失去了平实的汉语表达,跟不牢百姓的政治表达,倒是常态.

知识分子失去了平实的汉语表达,跟不牢百姓的政治表达,倒是常态.

发布时间:2007-03-25 11:17
分类名称:默认分类

我觉得艺术和哲学一样,是读者和观众的个人表达之需要高于接受和欣赏之需要.阅读就是我们的语言资质(包括哲学资质)的表达,是我们在表达,不光是作者在表达(其表达与我们的表达是不重复的)!文本不是圣经,它只是我们的观察装置.我们通过它来表达.不是它说到我心里去,而是我通过它说出了我想说.
释经活动是等级社会的产物,是以贬低人的天然语言资质为前提,本来,它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也不错,利用落差来交流,布道者来教育民众,但渐渐,它成为一种诡计,成为一种恶作剧,因为,百姓发现,这些高深的话都是很快可被翻译到日常语言中的,他们原来自己早在说的,老一辈早把这些意思传达给他们了.因为说不过好坏些党课和理性很坚实的百姓,学者和知识分子渐渐将这种释经活动,当作其象征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因为很难理解那些经,我家三代进士,我苦读几十年,我是登上喜马拉雅山上给你取回的,我是文化英雄,你无论如何得听我的.
这过程是这样:我拗不过你的常识,我就搬出些复杂的符号来;你说你听懂了?哪里会,这些句子都是悖谬的,多义的,很哲学很形而上很有底蕴的.其实,学者和百姓一样,都是在当代汉语语义素里研磨出新语义来,但前者非要打诳,说是从什么科学什么名著什么伟大传统里走私过来这些我们其实早明白的大道理的.
更可怕者,是在当代中国,这些学者自己的经都乱解一统,却还要来说百姓读得他们不对,在那里屁股上插葱,自媚得听不见旁人的哄笑...
拔高了说,我觉得阅读是一种替代式的政治表达.阅读是一种西方人说的EMPOWERMENT.个人通过阅读而放大了自己的表达力量,在阅读中与别人的表达沟通了.阅读也是一种论辩的规则提示和训练.共读一些基本的书,不是知识分子的文化建议和灌输,而是公民的自觉的共同体情怀,是一种慈善和互惠.想不到一起去,一论争就纷岐丛生,这是政治之常态,但我们大家都读过这样一些书,我们先天由于母语的纽带,而有了这样的天然联合.之于读什么书,论语在不在里面,这是极其不重要的!
政治论辩也要高效和深入,公民的阅读就是一种通过文本的先期观察和再观察后的澄清,使许多本来会进入政治纷争的话题,在阅读中就被正反地澄清,这其中,大众传播媒体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在大众电子传媒社会,我们的阅读是刻刻进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脑子里象一块股票行情板,漂浮在媒体信息的海洋上,我们是时时澄清的了,不象在农业社会那样,要由祭司知识分子来转达给我们听那些象征之象征...
至于那种学术式阅读,它本身就是先已被卡在学术场里的各种读法的战略相持中的,决不会有一种凯旋的阅读横空出世,如刘小枫式或斯特劳斯式,来指导当代政治或改造当代人性或社会.可能,学者自己的介入政治,也先必须学着象老百姓那样说话,才能起到自己的政治作用,去进行自己的政治.知识分子失去了平实的汉语表达,跟不牢百姓的政治表达,倒是常态.在当代中国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