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灾难;哲学眼光如何有用于我们面对灾难?
发布时间:2008-05-14 11:41
分类名称:默认分类
分类名称:默认分类
地震也造成本体论的裂缝:natural law,在场本体论,甚至神学,都是不可靠的!看来都只是我们日常生存的拐杖而已。
看着地面象波浪般在你面前翻滚,你的感受是远远难过于自己的在场本体论预设被解构时的难受了。我们的脚 下被抽去大地,这是根本的经验!你看,基督教的上帝对我们有个屁用!柏拉图也必须是其茶杯里的液体处于水平状态时,才能形而上学的!
哲学,哲学能力这时在我们身上的觉醒,在这时候的作用,是向我们提供一个虚拟的话语场域,来沉思和探讨。你可能更需要哲学了。会觉得自己身上的哲学能力不够了。一种中性的存在论、关于人的存在的技术-概念式分析,不是社会分工,不是海德格尔尔式的思想,而是一种自助式的求生存的本能了。有一场可能更大的灾难曾这样考验和审查过海德格尔尔的生存本体论。他的反应是:诗!
在废墟的缝里向我们张望和求救的眼睛,这就是他者的凝视;它会消除我们的暴力和战争。这样的眼睛不是某一个人会有,而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是生着的,我们有时就会这样地去regard,我们也可以这样glimp它一下。地震给了我们机会,去这样回看。看那些凝视着我们的眼睛,我们嘴想呼喊那些已无力向我们诉说的嘴。
这样的裂缝,这种大险境,摆脱 现代通讯文明的隔绝状态,海德格尔在《形》中说,是人类的生活必需的背景,这真的是一种很斯多噶派头的政治算计;他好象认为,一个最触及人类存在地本真地生活着的人,就应如当下临近这样的大地崩裂开缝那样地沉着坚毅地去“存在”。面临地震那样地去思考自己的存在。对于顺境和逆境,是这样,对于灾难,也是这样。这样的灾难总必须作为人的思考背景,人才会有壮严感;反过来说,当代的通讯设备和我们的交流格式,只会使我们遗忘人的这种必需时时被提醒的原初处境。地震是对我们这方面的一次强烈提醒。
列维纳对此有这样的看法:人是未完成、不成熟、正成长中上帝,灾难是对其的考验,要激发出其大爱,使人成功地成为上帝,成为80%的上帝。灾难因此扩展人类的爱的秩序。乱石堆里的人的困境,是与人失眠时的无助一样的。人失眠时,是受一种无限的空间感的压迫。在地震中,人的存在被挤到了最边缘,四大都摇晃了,上至宗教,下至个人私生活,都是额外的事儿了;人是最接近地体验了人的存在处境。我们这时才回想到:人本来是处于一种“困在”状态;我们知道,地震时,这种人的源初处境 是overwhelming、压倒一切般地到来的,人一生可能也只有这么一次与它邂逅的机会,其余时候,我们可能正失眠于人的存在状态,它好象什么也没发生,但仍对我们成为操心,使我们焦虑,感到无聊,㧕郁。天地神人的原初和谐被重新洗牌,多少年来的自然与人的信托关系,被丢到了一边。人的平时的那些机巧和算计,被抹到了一边;一道闪电中,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和在。但那逝去的生命,和正沉思着自己的存在的其余的人,都因那一凝视,而壮严。在大灾难,落魄的我们的存在,好象反而增加了壮严。
而发生于报纸里的那一切,只是应付,只是卢曼说的在灾难面前的投靠到脚 本,用那些固定节目保留剧本去演出而已。煽情而审美的人道主义,是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哲学能力去克服的,因为它减损了人类在自己的命运面前的尊严和壮严。
我们必须自豪地承认,灾难是人自己的命运;平时是政治经济学式的盘剥,将这些可怜的远方兄弟弄成了民工和扶贫对象;在今天,他们的眼神,本应是上帝般地凝视着我们的,我们千万不要将它曲解成一种牺牲者的悲惨 ,来喂我们中产阶级式感伤的人道主义的胃口.....
看着地面象波浪般在你面前翻滚,你的感受是远远难过于自己的在场本体论预设被解构时的难受了。我们的脚 下被抽去大地,这是根本的经验!你看,基督教的上帝对我们有个屁用!柏拉图也必须是其茶杯里的液体处于水平状态时,才能形而上学的!
哲学,哲学能力这时在我们身上的觉醒,在这时候的作用,是向我们提供一个虚拟的话语场域,来沉思和探讨。你可能更需要哲学了。会觉得自己身上的哲学能力不够了。一种中性的存在论、关于人的存在的技术-概念式分析,不是社会分工,不是海德格尔尔式的思想,而是一种自助式的求生存的本能了。有一场可能更大的灾难曾这样考验和审查过海德格尔尔的生存本体论。他的反应是:诗!
在废墟的缝里向我们张望和求救的眼睛,这就是他者的凝视;它会消除我们的暴力和战争。这样的眼睛不是某一个人会有,而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是生着的,我们有时就会这样地去regard,我们也可以这样glimp它一下。地震给了我们机会,去这样回看。看那些凝视着我们的眼睛,我们嘴想呼喊那些已无力向我们诉说的嘴。
这样的裂缝,这种大险境,摆脱 现代通讯文明的隔绝状态,海德格尔在《形》中说,是人类的生活必需的背景,这真的是一种很斯多噶派头的政治算计;他好象认为,一个最触及人类存在地本真地生活着的人,就应如当下临近这样的大地崩裂开缝那样地沉着坚毅地去“存在”。面临地震那样地去思考自己的存在。对于顺境和逆境,是这样,对于灾难,也是这样。这样的灾难总必须作为人的思考背景,人才会有壮严感;反过来说,当代的通讯设备和我们的交流格式,只会使我们遗忘人的这种必需时时被提醒的原初处境。地震是对我们这方面的一次强烈提醒。
列维纳对此有这样的看法:人是未完成、不成熟、正成长中上帝,灾难是对其的考验,要激发出其大爱,使人成功地成为上帝,成为80%的上帝。灾难因此扩展人类的爱的秩序。乱石堆里的人的困境,是与人失眠时的无助一样的。人失眠时,是受一种无限的空间感的压迫。在地震中,人的存在被挤到了最边缘,四大都摇晃了,上至宗教,下至个人私生活,都是额外的事儿了;人是最接近地体验了人的存在处境。我们这时才回想到:人本来是处于一种“困在”状态;我们知道,地震时,这种人的源初处境 是overwhelming、压倒一切般地到来的,人一生可能也只有这么一次与它邂逅的机会,其余时候,我们可能正失眠于人的存在状态,它好象什么也没发生,但仍对我们成为操心,使我们焦虑,感到无聊,㧕郁。天地神人的原初和谐被重新洗牌,多少年来的自然与人的信托关系,被丢到了一边。人的平时的那些机巧和算计,被抹到了一边;一道闪电中,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和在。但那逝去的生命,和正沉思着自己的存在的其余的人,都因那一凝视,而壮严。在大灾难,落魄的我们的存在,好象反而增加了壮严。
而发生于报纸里的那一切,只是应付,只是卢曼说的在灾难面前的投靠到脚 本,用那些固定节目保留剧本去演出而已。煽情而审美的人道主义,是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哲学能力去克服的,因为它减损了人类在自己的命运面前的尊严和壮严。
我们必须自豪地承认,灾难是人自己的命运;平时是政治经济学式的盘剥,将这些可怜的远方兄弟弄成了民工和扶贫对象;在今天,他们的眼神,本应是上帝般地凝视着我们的,我们千万不要将它曲解成一种牺牲者的悲惨 ,来喂我们中产阶级式感伤的人道主义的胃口.....